第四章 写手鼻祖(2 / 2)

是从印度教里头分化出来的,真要说起关系得管印度教叫祖宗。

他只能含糊道:“印度之地文字语言并不统一,王朝分分合合,也没有设立史官的传统,百姓都以口耳相传的史诗当做历史。时间久了竟连自己古代王朝都不知晓,佛祖涅槃去今一千多年,他们竟而忘记也是有的。”

他又说:“如今便是要寻找那烂陀寺怕也需要通过查询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对应上实际位置才能得知具体地点了。”

邓志谟闻言瞬间对那所谓的天竺佛国感到万分失望,作为儒生他实在无法去崇拜一个连历史都没有的国家。

继而他却又对玄奘法师产生无比尊敬,觉得天竺人自己都忘记的历史却被玄奘法师记载下来,连外国人都要去他的书中寻找自己的历史古迹,可见玄奘法师之伟大。

邓志谟决定要去找来《大唐西域记》好好看一看。

说来好笑,虽然是书坊作者、神魔小说作家,但是邓志谟居然在与王文龙交谈之前还不知道《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的存在。

而对于随口就能说出这些书名的王文龙邓志谟则是由衷敬佩,只觉得王文龙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邓志谟热爱读书,到建阳来做文人除了为挣钱之外也是被常到书坊之中能够接触更多的书籍这一优势所吸引。

但是他只是依靠着几个书坊看书,怎么比得上接受过后世信息轰炸的王文龙。

后世人能接触到的信息的数量远比远远不是这年代的人能够相比的。

古代就算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种古代的超大部头书籍也不过是不到十亿字的规模。

后世随便一家大学图书馆藏书就轻易超过五十万册,哪怕每本书都只有十万字,一个图书馆的馆藏也就能轻松超过永乐大典或是四库全书的字数。后世随便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阅读资源甚至就能超过此时的皇家。

后世人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每天打开手机就是海量的信息涌入,看都看不过来。

经历过知识爆炸时代的王文龙脑海中知识的丰富程度自然是邓志谟拍马也赶不上的,稍稍交谈便能让邓志谟颇为佩服。

邓志谟心中佩服,张口问道:“王兄这次回来可是想要进场科考?”

王文龙脸上露出惭愧之色:“不瞒邓兄,我父亲虽然在夕阳请了一个秀才工给我开门,让我懂得一些文字,看了不少杂书,但是我却实在没有写八股的本事,今日央求伯父请了邓兄前来,其实乃是我想写一部小说,想要请邓兄帮忙看看。”

邓志谟早已经把王文龙引为知己,闻言道:“我还倒是什么事情,原来只是看书,这有什么好求的?贤弟尽管拿来。”

王文龙道声谢,进屋把《儒林外史》第一章的书稿拿了出来,邓志谟接过之后表示自己回去就拜读。